红颜美人的纤纤玉手捧着玉碗,她穿着绿裙子,一边唱歌一边点茶。突然松树上的积雪坠落下来,掉到悬崖下面。我一惊,原来是一场梦。再看窗外天已转晴日头东升,把满山积雪都照红了。火上焙着的茶叶已成龙团状了。
据苏轼自叙,这两首回文诗为梦中所作,醒来把所记残句“乱点余花睡碧衫”续写而成。这两首回文诗顺读、倒读都能读通,立意不同凡响,体裁别致有趣,此中意境,饶有余味。
晴日海霞红霭霭,晓天江树绿迢迢。
清波石眼泉当槛,小径松门寺对桥。
明月钓舟渔浦远,倾山雪浪暗随潮。
在苏轼的众多诗词中,这首诗并不突出。雪山、垂钓、寺庙、泉水,全篇写景,既没有对远离京都的不满,也没有对新法当道的愤怒。他只是坐在小舟中,欣赏着山间景色,内心平静。就是在这样平淡无奇的经历中,苏轼写下了这首回文诗。
正着读,描写的是从白天到夕阳西落的景象:雪山皑皑,独钓江月,遮天绿树,霞光粼粼,水天相接。所有的意向结合在一起,描绘了一幅宏大壮阔的冬景。在苍茫打底面前,独自一人下江南的苏轼显得有些落寞。
而反着读,描写的就是从黑夜到白天的景象:山峰迭起,鸿鸟惊飞,霭霭红霞,迢迢绿树,原本落寞萧条的场面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。信手拈来间,蕴藏着苏轼截然不同的反思,不愧为千古绝唱。
正着读,其意思是表达了对于妻儿的思念,第一句就写得很伤感,由于妻子不在身边,诗人想到了远隔千山万水的妻子,于是望眼欲穿,尽管相隔千山万水,可是经常会想到妻子,对于别人而言,有谁能够知道我的心思呢?
一壶酒喝完了,最怕没有酒再续上,有的时候想要写一篇文章,可是以很难下笔,不知从何落笔。
路途太过于遥远了,阻挡了两个人相爱的人,以至于离别之后,再也无法相见,寄出去的信迟迟没有回音,大雁难以送达。这让人越发的伤感,使得我每天以泪洗面,过着极为悲苦的生活,时常会想到远方的妻子。
夜里只有一盏孤灯,漫漫长夜孤苦无依,年轻的男子思念妻子和儿子。
正着读的意思很明确,那就是思念妻儿,由于一个人在外地,妻儿不在身边,为此诗人想到了远方的妻儿,想要回到故乡,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,却又是无法成行。
这让诗人陷入了困境,只能通过文字,以此来阐述内心的悲苦,还有对于妻儿的思念。这首诗虽然只有寥寥数语,但是从开篇到结尾,无一字不伤感,无一字不忧愁,每一句都感人至深。
反过来读的话,那意思就完全变了。主角转换,相思之情却未减半分。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场景:一个妻子在孩子熟睡之后,面对如水的寂静,孤独地拿起酒杯想要一解相思却空了酒壶,拿起笔却又无从下笔,只好微微叹气。
思夫又思妻,双倍思念,更加重了《两相思》想要传递的情感。望穿秋水的思念,通过“回文”的表达手法得以淋漓尽致地宣泄,才是这首诗最为独特的地方。
清代诗人陈琼仙曾以秋天的景物为名创作了 27 首回文诗,这首《秋月》诗是首茶诗,它写诗人于月下泛舟,树木与山峦在模糊的月光下移动着,诗人品茗弹琴,在竹声中诗兴颇浓。
香暗绕窗纱,半帘疏影遮。
霜枝一挺干,玉树几开花。
傍水笼烟薄,隙墙穿月斜。
芳梅喜淡雅,永日伴清茶。
斜月穿墙隙,薄烟笼水傍。
花开几树玉,干挺一枝霜。
遮影疏帘半,纱窗绕暗香。
这首诗将梅的形态写得十分生动,“疏影”“霜枝”“干挺”形容梅花的形态,更隐喻了一个人的内在追求和品格。在一树寒梅绽放的月夜,月光透过窗子招进来映着桌上的一杯清茶,梅香与茶香交织在一处,安洽美好。
更为奇妙的是,朱杏孙的这一首词,如果调整句读,又会成为一首七律:
正着读:
中华文化博大精深!古人就是牛!